首頁 > 法律知識文 > 警詢、偵查庭的攻防重點:檢察官想聽到的不是「我不知道」

警詢、偵查庭的攻防重點:檢察官想聽到的不是「我不知道」

  • 警詢、偵查庭的攻防重點:檢察官想聽到的不是「我不知道」
商品圖像
  • 商品資訊

    進入警詢和偵查庭階段,是整個案件最關鍵的時刻。許多當事人以為只要說「我不知道這是詐騙」、「我也是受害者」就能脫罪,但現實往往不是如此。檢察官需要的是具體的事實和合理的解釋,而不是空泛的否認。

    破除致命迷思:為什麼「我不知道」可能害了您

    迷思一:「我真的不知道對方是詐騙集團」

    ➙在法律上,即使您真的不知道對方是詐騙集團,仍可能構成「幫助詐欺罪」。關鍵在於法律上的「不確定故意」概念:

     

    一、什麼是「不確定故意」?

     • 雖然您沒有確定知道對方會用您的帳戶詐騙

     • 但您對於「帳戶可能被用於不法用途」有所認知

     • 卻仍然決定提供帳戶

     

    二、檢察官的判斷標準:

     1. 客觀情況: 一般人在相同情況下,是否會懷疑對方的真實意圖?

     2. 主觀認知: 您當時是否有任何懷疑或警覺?

     3. 行為合理性: 您的行為是否符合一般社會常理?

    ★實際案例分析:

    小張在網路上看到「月薪8萬、在家工作」的職缺,對方要求他寄送銀行帳戶。雖然小張心中有些懷疑(「為什麼薪水這麼高?」、「為什麼需要我的帳戶?」),但因為急需工作而選擇相信。

    ➙檢察官的觀點: 小張雖然沒有確定知道這是詐騙,但他內心的懷疑證明他有「不確定故意」,仍可能構成犯罪。

     

    迷思二:「我也損失了錢,所以我也是受害者」

    許多當事人會強調自己也有金錢損失(例如被騙走手續費、保證金等),認為這能證明自己的清白。但在法律上,「被害人」和「幫助犯」的身份可能同時存在。

     

    ★檢察官的邏輯:

     • 您確實可能是詐騙的被害人(在金錢方面)

     • 但同時也可能是其他被害人案件的幫助犯(在帳戶使用方面)

     • 兩種身份並不互相排斥

    ☆攻防重點:如何向檢察官證明您的清白

    成功的辯護策略必須從「客觀事實」和「主觀認知」兩個層面著手,向檢察官證明您沒有幫助詐騙的意圖。

     

    客觀層面:分析您的行為是否合理

    1. 帳戶交付的背景和過程

    ➙有利因素:

     • 對方主動聯繫您(而非您主動尋找買家)

     • 交付過程中有完整的「工作」或「交易」包裝

     • 您確實收到了對方承諾的部分款項

     • 交付時間短暫,沒有長期配合的意圖

    ➙不利因素:

     • 主動在網路上尋找「收購帳戶」的廣告

     • 明知對方身份不明仍提供帳戶

     • 收取明顯不合理的高額報酬

     • 多次、長期提供帳戶給不同對象

     

    2. 獲得報酬的合理性

    檢察官會特別關注您獲得的報酬是否「合理」。

     

    3. 您的社會背景和認知能力

    有利因素:

     • 初入社會,缺乏相關經驗

     • 教育程度較低,對法律認知不足

     • 當時面臨經濟困難,判斷力受影響

     • 沒有前科,平時守法

    ★辯護策略:律師會根據您的背景,向檢察官說明您當時的認知局限,以及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判斷。

     

    主觀層面:證明您當時的真實想法

    1. 對話紀錄的關鍵作用

    對話紀錄是證明您主觀認知的最重要證據。律師會從中找出有利的線索:

     

    ☆有利的對話內容:

     • 您曾經詢問工作內容的合法性

     • 對方提供了看似合理的解釋

     • 您表達過擔心或疑慮,但被對方說服

     • 對方使用了專業術語或偽造的公司資訊

    enlightened需要謹慎處理的內容:

     • 您主動詢問「風險」或「會不會有問題」

     • 對方明確告知可能的法律風險,您仍同意

     • 您表現出對高額報酬的貪婪

     

    2. 您的後續行為

    檢察官也會觀察您在發現問題後的反應:

    ➙有利行為:

     • 發現帳戶異常後立即報警

     • 主動配合警方調查

     • 積極尋求法律協助

     • 對被害人表達歉意和賠償意願

    ➙不利行為:

     • 試圖隱瞞或銷毀證據

     • 拒絕配合調查

     • 繼續與詐騙集團聯繫

     • 對案件毫不關心

     

    三、實戰案例:成功辯護的關鍵要素

    (一)案例背景:

    當事人小陳(化名)因為急需創業資金,在網路上申請貸款時被要求提供銀行帳戶。對方聲稱需要「驗證還款能力」,並先匯入5,000元作為「誠意金」。小陳的帳戶後來被用於詐騙他人200萬元。

    (二)檢察官的質疑:

     1. 為什麼會相信這種明顯不合理的要求?

     2. 收到5,000元後為什麼沒有懷疑?

     3. 是否知道帳戶可能被用於不法用途?

    (三)律師的辯護策略:

    1. 客觀事實分析:

     • 小陳確實有創業需求,並提供了完整的創業計畫書

     • 對方偽裝成合法貸款公司,有完整的網站和客服

     • 5,000元的金額符合一般貸款程序的保證金慣例

     • 小陳沒有前科,平時守法,不可能故意參與詐騙

     

    2. 主觀認知證明:

     • 提出完整的對話紀錄,顯示小陳曾多次詢問程序的合法性

     • 對方提供了偽造的金融業許可證和公司登記資料

     • 小陳在發現異常後立即報警,並主動配合調查

     • 小陳的教育背景和社會經驗,確實可能被這種精心設計的騙局欺騙

     

    3. 證據補強:

     • 找到其他受害者,證明這是有組織的詐騙集團

     • 提供小陳的財務狀況證明,顯示他確實有貸款需求

     • 邀請專家證人說明這類詐騙手法的專業性和欺騙性

     

    (四)結果:

    ➙檢察官最終認定小陳確實是被害人,給予不起訴處分。

    偵查庭應對技巧:與檢察官的正面交鋒;偵查庭是您直接面對檢察官的機會,也是爭取不起訴的最後關鍵。

     

    enlightened基本原則:

     1. 誠實但謹慎: 不說謊,但也不要說得太多

     2. 重點突出: 強調對您有利的事實

     3. 情理並重: 既要有法律依據,也要有人情溫度

     

    四、常見問題和建議回答

    Q:您為什麼會把帳戶給別人?

    (✗)錯誤回答:「我不知道會有問題」

    (✓)建議回答:「因為對方說這是正當的工作/貸款程序,我當時確實相信了。現在回想起來,我應該更謹慎一些。」

     

    Q:您有沒有懷疑過對方的真實意圖?

    (✗)錯誤回答:「完全沒有」(可能不可信)

    (✓)建議回答:「我確實有過一些疑慮,但對方的解釋讓我覺得是合理的。如果我真的知道這是詐騙,我絕對不會參與。」

     

    Q:您知道提供帳戶給別人可能觸法嗎?

    (✗)錯誤回答:「不知道」(顯得無知)

    (✓)建議回答:「我知道不應該隨便給別人帳戶,但我以為這是正當的商業行為。我現在才知道原來這樣也可能觸法。」

     

    enlightened記住,每個案件的情況都不同,最好的策略是與您的律師充分討論,制定最適合您案件的應答方針。

     

    如有任何法律問題

    請立即聯繫→線上免費諮詢平台mail
     
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 
    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
     
    LINE線上法律諮詢:@lawuicc001(點擊諮詢)
    歡迎電話預約會議:03-3150-034
    提供多元支付:現金、信用卡、銀行轉帳
     
    【了解更多】
     
    Instagram:chien.sheng_

     

  • 商品Q&A

    • 提問者稱呼
    • E-mail
    • 手機
    • 電話
    • 留言內容
    • 驗證碼
上一頁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