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最新《跟蹤騷擾防制法》懶人包:適用對象、告誡程序與法律處理全解析
-
商品資訊
目錄
- 一、《跟騷法》的立法目的與法律定位
- 二、法律構成要件與八大行為樣態
- 三、三道保護機制:書面告誡、保護令、刑事處罰
- 四、《跟騷法》與《家暴法》的適用區分
- 五、實務運作的挑戰與保護缺口
- 六、結語:法律啟動只是第一步
面對陌生人騷擾、前伴侶糾纏或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跟蹤行為,該怎麼用法律自保?律師解析《跟騷法》保護流程、刑責條文與實務盲點,協助您即早採取行動,確保人身安全與法律權益。
【律師解析】《跟蹤騷擾防制法》上路後的法律重點與實務挑戰
近年台灣多起因跟蹤騷擾引發的重大案件,促使《跟蹤騷擾防制法》(以下簡稱《跟騷法》)於2021年11月三讀通過,並於2022年6月1日正式施行。本文將聚焦在《跟騷法》的法律設計與實務運作面向,協助讀者理解法條內容、保護機制及目前制度上可能的不足,提供被害人與社會大眾更清楚的法律指引。
一、《跟騷法》的立法目的與法律定位
《跟騷法》目的在於防制與性或性別有關的跟蹤騷擾行為,保障個人身心安全與人格尊嚴。其為專法,補足過去《家暴法》、《性騷擾防治法》及《社會秩序維護法》無法涵蓋的情境,特別針對非親密關係中的跟蹤行為設立刑事責任與民事保護措施。
二、法律構成要件與八大行為樣態
依《跟騷法》第3條規定,行為須具備下列四項構成要件始構成犯罪:
➟對特定人為之
➟反覆或持續
➟違反被害人意願,且與性或性別有關
➟足以使人心生畏怖,影響其生活或社會活動
★常見八類行為類型包含:
1、通訊騷擾
2、尾隨、守候、監視
3、觀察、蒐集個資
4、冒用個資
5、妨害名譽
6、貶抑性或性別言論
7、不當追求、寄送禮物
8、其他類似騷擾方式
三、三道保護機制:書面告誡、保護令、刑事處罰
1、書面告誡:
➟警方接獲報案,認定情節屬實時,可向行為人核發書面告誡,明確警告其違法行為。
2、保護令:
➟若行為人於告誡後兩年內再犯,被害人可向法院聲請民事保護令。法院審酌情節可禁止行為人接近、聯繫、或命其接受處遇。
3、刑事責任:
➟根據第18條,行為人違反《跟騷法》規定者,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;若攜帶兇器者,最高可處五年徒刑。
四、《跟騷法》與《家暴法》的適用區分
若雙方具親密或同居關係,仍以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處理,警政機關可視具體情形選擇適用法律。但若為朋友、同事、網友、鄰居等非家庭關係,則以《跟騷法》優先處理。
五、實務運作的挑戰與保護缺口
1、保護令核發時效不一:
➟與《家暴法》不同,《跟騷法》保護令目前無明確規範審理時限,導致法院受理時間常因案件積壓而延宕,造成被害人長期處於危險之中。
2、書面告誡法律效力有限:
➟行為人違反告誡不會直接受罰,僅作為保護令前置依據,對於固執或具危險傾向者嚇阻力不足。
3、行為人心理處遇資源不足:
➟法律雖設有法院裁定「治療性處遇」之機制,但社政與衛政系統承接不足,實務上執行個案數至今仍為零。
4、實務中「性與性別」要件界定爭議:
➟部分案件可能涉及糾紛或報復動機,若不具性別歧視或性意涵,可能被排除於《跟騷法》之外,建議警政與司法人員實務上採寬認認定,避免法網過窄。
六、結語:法律啟動只是第一步
《跟騷法》雖為性別暴力防治的重要里程碑,但實務仍需進一步強化保護令制度效率、跨部會資源整合與加害人處遇落實。若您或親友正遭受跟騷困擾,請儘速尋求律師協助,蒐集證據報案,運用法律工具自我保護,也歡迎與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聯繫,由專業律師團隊提供您最堅實的法律支持。
如有任何法律問題
請立即聯繫→線上免費諮詢平台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LINE線上法律諮詢:@lawuicc001(點擊諮詢)歡迎電話預約會議:03-3150-034提供多元支付:現金、信用卡、銀行轉帳【了解更多】Facebook: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Instagram:chien.sheng_ -
商品Q&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