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法律知識文 > 少年犯案會被關嗎?家長必讀的少年案件流程與保護處分總整理

少年犯案會被關嗎?家長必讀的少年案件流程與保護處分總整理

  • 少年犯案會被關嗎?家長必讀的少年案件流程與保護處分總整理
商品圖像
  • 商品資訊

    當孩子涉入法案,第一個浮現的疑問往往是:「會被關嗎?」台灣的少年事件處理體系,核心是保護、教育、輔導,而不是懲罰。本文帶你快速掌握少年在法律上的定義、案件流程、常見保護處分,以及家長能做什麼,協助孩子在制度中安全落地、回到正軌。

     

    一、誰是「少年」?哪些案件走少年程序?

     • 法律定義:依《少年事件處理法》第2條,少年是指年滿 12 歲以上、未滿 18 歲的人。

    • 少年刑事案件:確實觸犯刑罰法律(如竊盜、傷害、詐欺)。

     • 少年保護事件:未必觸法,但有高風險行為需要保護與輔導(現行法稱**「曝險少年」**,取代「虞犯」概念),例如夜不歸宿、長期逃學、出入高風險場所、濫交等。

     • 12歲以下:不進入少年司法程序,原則由社福系統介入。

     • 18歲以上:原則進入成人刑事體系。

    ★重點:少年案件的出發點是「協助孩子回到穩定生活」,不是貼標籤或留下前科。

     

    二、少年案件會怎麼走?流程一次看懂

     1. 警、校或社政通報 → 由少年法院(或調查保護官)啟動調查。

     2. 法院調查與評估:了解行為、家庭功能、就學狀態、同儕關係、心理健康等。

     3. 必要時醫療/心理介入:轉介輔導、藥癮或精神評估。

     4. 法院裁定:依個案狀況,決定是否諭知保護處分;或在法律限定條件下移送檢察官(見下一節)。

     5. 後續追蹤:觀護、輔導、就學就業安排、家長教育等。

    ★少年案件原則不公開審理,以保障隱私與成長機會(《少年事件處理法》第34條、第73條)。

     

    三、會不會被移送檢察官?(何時「像大人一樣」處理)

    法院僅在法律限定情況下,才會裁定移送檢察官,例如:

     • 最輕本刑 5 年以上重罪(情節重大);

     • 事件發生後少年已滿 20 歲;

     • 重大反覆觸法、教化困難或社會危害性高等具體情狀。

    ➙就算被移送檢察官,仍可爭取緩起訴、治療/輔導取代處罰等較溫和方案。此時及早準備有利資料(就學/就業、心理輔導、家庭支持、悔過紀錄等)很關鍵。

     

    四、保護處分有哪些?會「被關」嗎?

    少年法院會依個案情形、家庭功能與風險評估,諭知下列一種或多種保護處分(《少年事件處理法》第42條):

     1. 訓誡(得併「假日生活輔導」):由法官正式警惕,安排假日課程或活動。

     2. 保護管束(得命勞動服務):觀護人定期追蹤、家訪、學校協調,並以公益勞動培養責任感。

     3. 安置輔導:安置於社福/教養/醫療機構或過渡性教育處所,提供穩定環境與專業支持。

     4. 感化教育:在矯正教育環境中接受規律課程、心理輔導與職能培訓,適用於多次觸法、教化困難或家庭監護嚴重失能情形。

    ➙多數少年案件不會進入「關押式」處遇。即便是「感化教育」,性質上屬教育處分,目的在於再社會化與能力重建,而非刑罰。

     

    五、什麼是「曝險少年」?(舊稱虞犯)

    指尚未觸法,但因個人/家庭/社會環境因素,處於高風險的孩子。法院會啟動保護程序,導入觀護、社福、心理師、學校等資源,及早預防走向犯罪途徑。家長與照顧者在此階段的配合度,影響成效極大:穩定作息、了解交友情況、配合輔導與治療,是扭轉關鍵。

     

    六、為什麼少年案件多半不公開?

    法律明文規定少年案件調查與審理得不公開,目的在保護隱私、避免標籤化,給孩子一次不被「貼標籤」的人生翻修機會(《少年事件處理法》第34條、第73條)。如有正當理由,少年或其法定代理人得請求公開;無法定不得公開事由時,法院不得拒絕。

     

    七、家長可以做什麼?(實用清單)

     • 先穩住情緒:孩子比你更慌。先陪他說清楚事情經過。

     • 把資料準備好:身分文件、就學/就業證明、醫療或心理輔導紀錄、社工或師長意見書。

     • 與專業合作:觀護人、學校輔導室、社福機構、心理師、律師。

     • 配合法院安排:準時出席、配合會談、落實家庭規範與作息。

     • 記錄改善歷程:參與志工、社區活動、課業或職訓進步,都是向法院展現教化可能的依據。

     

    八、律師在少年案件能幫上什麼忙?

     • 評估法風險與程序:釐清案件性質與可能走向,避免錯誤應對。

     • 出席程序保護權益:在詢問或審理中即時處理不當提問、避免二次傷害。

     • 整合有利證據:輔導紀錄、醫療證明、家庭支持報告、學校意見等。

     • 協調資源與處遇:協助安排安置/輔導、勞動服務分配、返校或轉銜。

     • 爭取適當處分:以教育取代處罰,降低污名與長期影響。

     

    九、常見問答(FAQ)

    Q1:少年犯案會留下前科嗎?

    多數情形以保護處分處理,不屬刑之宣告。是否在成人後影響權益,須視個案與法律規定;一般而言,少年程序的設計即為降低終身負面標記。

     

    Q2:孩子會被關嗎?

    少年處遇以教育與輔導為主;最具約束性的「感化教育」也屬教育性措施,不是刑罰的「服刑」。是否適用,由法院依風險與教化可能性決定。

     

    Q3:可以要求公開審理嗎?

    原則得不公開;少年或法定代理人請求公開時,除法律另有限制,法院不應拒絕(《少年事件處理法》第73條)。

     

    Q4:家長要準備哪些文件?

    身分證明、戶籍(必要時)、就學就業資料、心理/醫療紀錄、社工與師長意見、參與輔導與公益活動證明等。

     

    Q5:何時會被移送檢察官?

    重罪、犯後成年、重大反覆觸法或危害性高等少數情形。即便如此,仍可爭取緩起訴或治療輔導方案。

     

    十、結語:把風險變轉機,從家庭開始

    少年案件不是終點,而是重新調整的起點。制度會盡量以教育與支持為核心;而家長的穩定、陪伴與積極配合,是決定孩子能否早日回到日常的關鍵。

    enlightened若你正面臨少年事件,需要有人一起釐清程序、準備資料、爭取合宜處分,歡迎與我們聯繫。我們會與你並肩,為孩子把路鋪好。

     

    如有任何法律問題

    請立即聯繫→線上免費諮詢平台mail
     
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 
    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
     
    LINE線上法律諮詢:@lawuicc001(點擊諮詢)
    歡迎電話預約會議:03-3150-034
    提供多元支付:現金、信用卡、銀行轉帳
     
    【了解更多】
    Instagram:chien.sheng_

     

  • 商品Q&A

    • 提問者稱呼
    • E-mail
    • 手機
    • 電話
    • 留言內容
    • 驗證碼
上一頁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