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法律知識文 > 電子腳鐐是什麼?一篇看懂科技監控如何取代羈押!法律依據在哪裡?

電子腳鐐是什麼?一篇看懂科技監控如何取代羈押!法律依據在哪裡?

  • 電子腳鐐是什麼?一篇看懂科技監控如何取代羈押!法律依據在哪裡?
商品圖像
  • 商品資訊

    根據《刑事訴訟法》第116條之2第4款,法院或檢察官可以命被告「接受適當的科技設備監控」。這項規定,就是俗稱「電子腳鐐」的法律基礎。

    為了落實司改國是會議提出的「強化防逃措施」,司法院與法務部在民國111年共同委託臺灣高等檢察署成立了「科技設備監控中心」,正式導入科技監控系統。

    ♦  司法院的說明是:這些科技設備可以讓被告不必被羈押在看守所,但仍然受到嚴格控管。例如:

    ♦  電子腳環與手環:可以劃定不得離開的區域(如住家),達到「限制住居」的效果;

    ♦  電子圍籬設計:可設為「禁止進入」區域(例如海岸線、證人住處),防止被告靠近。

    enlightened這些科技手段讓法院或檢察官在不羈押的情況下,也能確保被告不會逃亡、不會騷擾證人,進一步維護司法的公平與公信力。

     

    一、現在的實務上怎麼操作?

    目前的科技監控措施,以被告配戴電子腳環或手環為主,這些設備會搭配GPS定位系統,24小時追蹤被告的位置。

    此外,部分個案還會在被告家中安裝「居家讀取器」,當被告配戴的裝置離開讀取器感應範圍,就會自動啟動監控系統,讓科技設備監控中心立刻掌握狀況,例如被告是否靠近港口、機場等高風險地區。

    ★有些被告也會被要求使用「個案手機」,每天定時自拍回傳報到,取代過去必須親自到警局報到的方式。手機內建GPS功能,可以同時確認被告所在地與報到時間,讓司法單位持續掌握動態。

     

    二、科技監控會不會侵犯人權?

    這種24小時的科技監控,確實涉及對被告隱私權、資訊自決權及人身自由的干預。畢竟在法律上,被告在判決確定前仍屬「無罪推定」,因此這類強制手段必須接受憲法與比例原則的檢驗。

    enlightened在比例原則下,我們可以這樣思考:

    ■ 適當性:科技監控的確有助於防止逃亡與防止被告接觸不該接觸的人;

    ■ 必要性:現行設備體積較大、容易被看出來,可能對被告產生標籤化與心理壓力,未來若能改良成小型化、隱蔽性更高的設備,將更符合人權保障;

    ■ 衡平性:對於尚未被定罪的人進行長時間、無間斷的監控,是否過度限制自由?這部分值得繼續討論。

     

    三、如果法院命你戴電子腳鐐,可以救濟嗎?

    從目前的法條文字來看,《刑事訴訟法》第404條與第416條列舉了可提出抗告、準抗告的項目,例如羈押、具保、限制住居等,但並沒有明文提到「其他應遵守事項」或科技監控。

    不過,在108年法條修正的理由中,司法院已明確指出:命被告遵守的這些事項(如電子腳鐐),本質上就是羈押替代處分的一部分,所以當然可以依404條、416條提出抗告或準抗告。

    ➙換句話說,雖然條文沒寫,但你還是可以救濟!但為了更清楚,也有學者與實務人士呼籲未來修法時應該把這些內容寫清楚,避免灰色地帶。

     

    四、結語:用科技取代羈押,是保障人權還是加重監控?

    科技設備監控是現代刑事訴訟的重要趨勢,也提供法院在不羈押的情況下控制被告行蹤的選項。不過,我們也不能忽視這項制度可能對被告造成的生活影響與心理壓力。

    enlightened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關注每一位當事人的程序正義與人權保障,若您或家人被法院命配戴電子腳鐐,想了解是否合乎比例原則或有無救濟方式,歡迎來電諮詢,我們提供最專業的意見與協助。

     

    如有任何法律問題

    請立即聯繫→線上免費諮詢平台mail
     
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 
    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
     
    LINE線上法律諮詢:@lawuicc001(點擊諮詢)
    歡迎電話預約會議:03-3150-034
    提供多元支付:現金、信用卡、銀行轉帳
     
    【了解更多】
     
    Instagram:chien.sheng_

     

  • 商品Q&A

    • 提問者稱呼
    • E-mail
    • 手機
    • 電話
    • 留言內容
    • 驗證碼
上一頁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