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情況會違反銀行法?銀行法的構成要件是什麼?被告銀行法該怎麼辦?
-
商品資訊
目錄
在近年投資風氣興盛的情況下,坊間各式「高報酬投資方案」、「虛擬貨幣資金計畫」或「私下匯兌平台」層出不窮,但許多人並未察覺,這些行為可能早已觸犯《銀行法》,甚至涉及重大的刑事責任。一旦構成違法收受存款或變相吸金,除了當事人之外,協助推廣、從中牟利的執業人員也可能被連帶追訴。
➙以下將結合實務與條文,帶您深入解析違反《銀行法》的行為類型、構成要件與刑責風險。
一、《銀行法》禁止哪些行為?
根據《銀行法》第29條第1項明文規定:「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,非銀行不得經營收受存款、受託經理信託資金、公眾財產或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。」
這代表,只有依法核准設立的銀行機構,才能合法從事與資金收受、管理或匯兌相關的業務。若是一般公司、民間單位或自然人,未經許可卻私下吸收資金或經營換匯,無論其名目為投資、入股、借款、理財等,皆可能構成違法。
➙此外,若違反第29條的禁止規定,除了移送法辦外,主管機關依法還可進行搜索、扣押帳冊文件、拆除招牌等行政強制處置;若該違法行為是法人名義進行,其負責人對外部債務更須負連帶清償責任。
二、什麼是「變相收受存款」?
《銀行法》第29-1條進一步補充規範:「以借款、收受投資、使加入為股東或其他名義,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,而約定或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利、利息、股息或其他報酬者,以收受存款論。」
這條文的核心在於:即便標榜的是借款、投資、股東分紅,但只要具備以下幾個特徵,實質上就會被視為「非法收受存款」:
1、對象為不特定人或人數眾多;
2、約定的報酬明顯高於一般市場水準;
3、實質上係吸金性質,而非真實經營投資業務。
常見的案例如:
• 宣稱投資新創事業、營建開發,提供月息3%、年報酬30%以上的「穩定收益方案」;
• 假藉購買露營車、礦機、加盟資格名義吸金,再以「回租」、「分潤」包裝為被動收入;
• 設立網路平台辦理匯兌或資金轉換,聲稱可繞過銀行取得更優惠匯率。
➙這些行為的本質都極可能符合第29-1條的構成要件,進而構成違法收受存款行為。
三、違反銀行法的刑事責任有多重?
依據《銀行法》第125條第1項規定,違反第29條第1項(即非法經營銀行業務)者,可能面臨:
• 三年以上、十年以下有期徒刑;
• 可併科一千萬元以上、二億元以下罰金;
• 若犯罪所得達一億元以上者,則加重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,併科二千五百萬元以上、五億元以下罰金。
實務上,法院在判斷是否構成犯罪時,會特別注意「報酬是否與本金顯不相當」。若報酬明顯高於當地銀行定存利率,且吸金對象為不特定大眾,就有極高可能認定為非法收受存款。
四、與詐欺罪有何不同?可否兩罪並論?
雖然違反銀行法與詐欺罪經常一起出現在同一案件中,但兩者法律構成要件並不相同:
• 違反銀行法重點在於「未經許可即經營銀行業務」的行為,無論是否造成實際財損;
• 詐欺罪則要求行為人有欺騙故意,致使他人陷於錯誤並交付財物。
➙舉例來說,若某人號稱投資露營車保證月利10%,實際卻並無真實租賃收入來源,且資金用於支付舊投資人報酬,即符合銀行法與詐欺罪的雙重構成要件。
➙法院常見的認定是:違反銀行法屬行政與金融秩序的破壞,詐欺罪則針對個別被害人的詐財行為,因此兩罪可以並論,分別處罰。
五、是否與親友私下借款也會觸法?
這是許多民眾常見的疑問。如果僅與熟識的親友借款、合資或分享投資訊息,一般不會構成違法,因為「人數少」、「對象明確」、「非向社會大眾募集資金」的情形不在法律處罰範圍。
不過若您在LINE群組、社群網站、論壇等公開平台不斷推廣投資機會,即使對象是朋友,也可能因散布範圍廣泛、對象模糊,而被認定構成「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人吸收資金」,進而違反銀行法。
➙簡言之,關鍵在於行為的「公開性」與「招募對象是否特定」。
六、被害人如何救濟?能否要求返還款項?
當民眾因違法吸金而受害時,可透過下列途徑尋求救濟:
1、向檢察署提出刑事告訴,並在判決確定後一年內聲請返還被沒收的資金;
2、在知悉損害及加害人起兩年內,提起民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訴。
★但需注意的是,受害人必須提供完整的金流證據、借據、通訊記錄等,才能在訴訟中證明資金來源與損失的因果關係。
七、金融從業人員應避免的法律風險
無論是律師、會計師、投顧、保險業務員或業務推廣人員,只要參與或協助非法吸金行為,即有觸法風險。常見風險如下:
• 協助設計或撰寫吸金型投資契約;
• 代為收款或協助宣傳吸金計畫;
• 未主動制止客戶明知違法的資金操作。
➙此類行為一旦被認定為共犯,刑責並不會因僅為配合工作而減輕。因此從業人員應具備基本的銀行法認知,並勇於拒絕不當請託或疑似違法操作。
八、結語:非法吸金並非灰色地帶,而是嚴重刑責!
在當前經濟環境中,非法吸金與變相收受存款的行為正以「投資包裝」與「匯率優惠」等名義持續蔓延。無論是以朋友、會員、群組的方式推廣,只要收受資金對象超過一定範圍、報酬不合理,就可能已經觸法。
如果您曾被捲入類似案件,或不確定某項業務是否涉及銀行法爭議,請及早諮詢專業律師。我們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擅長處理金融法與刑事責任案件,協助客戶降低風險、爭取無罪、不起訴或減輕刑責。
➙讓我們陪您一起釐清法律風險,守住您的權益與清白。
如有任何法律問題
請立即聯繫→線上免費諮詢平台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LINE線上法律諮詢:@lawuicc001(點擊諮詢)歡迎電話預約會議:03-3150-034提供多元支付:現金、信用卡、銀行轉帳【了解更多】Facebook: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Instagram:chien.sheng_ -
商品Q&A